目前经过临床少量数据研究可以提升骨融合,但还没有经过临床实验,所以只能是以实验性的方式来使用。
说实话,今天要不是患儿情况严重,张凡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数据不全完的材料。
手术台下的C型臂X光机缓缓升起,张凡在透视引导下将直径3.5mm的椎弓根钉旋入L3椎体。当螺钉尖端穿透椎体前缘骨皮质0.5mm时,监控屏幕上突然出现雪花状伪影——这是他们最新装配的术中O型臂三维成像系统在自动拼接断层图像。
“螺钉轨迹距离椎动脉3.2mm。“影像科医生在控制室发出警告。张凡的右手腕突然以芭蕾舞者般的柔韧度外旋15度,持钉器在螺纹即将完全埋入时戛然而止。这个修正让最终钉道与血管安全距离扩大到1.8mm。
孩子的脊柱太小了,小的都没有多少可操作的空间,如果说,如果说今天这个孩子没有遇上张凡。
就这种手术难度,在华国除非是富裕省份的顶级医院才能达到这种水平,不说地县,就是穷困一点的省份大三甲都未必能做下来。
当六枚钛合金螺钉全部就位时,张凡突然摘掉显微镜,裸眼看向手术区域。这是他的系统带来的——利用人类双眼约120度的立体视差,在宏观视野中评估脊柱整体力线。果然,L5/S1节段存在2.7度的旋转偏移,需要调整连接棒弧度。
“上连接棒预弯器,35度生理前凸。“张凡的手指在患儿腰部比划出优美曲线。当预弯好的钛棒卡入螺钉U型槽时,他改用法国产的万向锁紧器分三次旋紧螺母:第一次90N·cm,第二次120N·cm,最后用限力扳手精准锁定在150N·cm。这种渐进式加压能避免应力性骨折。
最关键的神经修复环节到来。张凡换上直径0.3mm的显微持针器,11-0带单纤维缝线的缝合针在放大二十倍的视野中宛如银色小鱼。破损的硬脊膜边缘被修剪成斜形创面,每针间距严格控制在0.8mm,打结时特意留出0.5mm的“呼吸间隙“——这是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秘诀。
当最后一针打结完成,巡回护士突然惊呼:“体感诱发电位波幅下降50%!“张凡的瞳孔骤然收缩,左手瞬间捏住连接棒中段。果然,三维影像显示S1神经根被过度牵拉,他毫不犹豫地松开近端两枚螺钉,将生理前凸角度从35度调整为28度。随着神经监测仪发出悦耳的蜂鸣,波幅立刻回升至基线水平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