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你中文 > 历史小说 > 织明 >
        由此足见其心中对于皇权威仪,还是十分畏惧,不似有些人在皇帝跟前装得十分乖巧顺从,可一到了外间便复常态,欺上瞒下,其心可诛。

        心念及此,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开口辩解道:“皇爷,依老奴观察,永宁伯对皇爷还是忠心的,怎会与安禄山这等谋逆贼子相提并论?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说到这里时便住口不言,没有向下继续,而是拿眼偷瞧着崇祯皇帝的面色,见他并无表态,脸色如常,也没有起什么变化,这才心下稍安。

        王承恩也由此猜测到,崇祯皇帝心中对张诚其实并无不满,只不过张诚这几年也确实是崛起太快,由不得崇祯皇帝不为此而暗中担忧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此时若再有人在皇上跟前嚼舌根,那后果将十分可怕!

        现在思来,王承恩终于想明白为何今日传见永宁伯时,皇上虽对其一如往日般优待,又是厚赏重赐,又是传膳共饮,可神情间却颇显冷漠,话语中也不乏一些敲打之言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细思之下,大致也已猜到定是内阁中的几位阁老,不忿张诚作为一员武将而因军功封爵,这文武之争的症结在此。

        自土木堡事件之后,武勋功臣集团实力大损,文官则日益强势,由此而引发的结果便是“文尊武卑”,以武功而致封爵之事便再难看到。

        即使是大明一代军神戚继光,也只是凭借战功,累迁至左都督、少保兼太子太保而已,直至其死后虽也获谥号“武毅”,然却与封爵无缘。

        虽也有李成梁因久镇辽东,武功极隆,被封为宁远伯,然毕竟犹如昙花一现,不能代表武将地位之提升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石亨、张軏、张輗等人的封爵,则更是与其军功无关,全是凭着策划发动夺门之变,拥戴英宗复辟之功而得封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