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第三道题呢?
有能力干预第三道题的人,是仅仅因为一念间改变了想法,还是这支势力的现在的态度,与历史上出现了微小的不同?
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由己溺之也;稷思天下有饥者,由己饥之也。”
这句话乃是《孟子·离娄下》,按照朱熹在《集注》里强调的观点“圣人之心,至公至切”来解读。
听着,似乎是劝说着前面的两方,应该以一片公心来解决问题。而且还隐含劝诫,要是让天下人泡在水里,恐怕大家都有责任的。
对比起正德九年,已经退居“中庸”的想法,似乎这能影响第三题的人,在正德七年的末尾,仍旧在试图主动作为。
所以这又代表了哪些人,又代表了什么样的背后利益呢?
不像是杨一清。
裴元来了点兴趣,越发认真的听着举子们互相论述的破题,试图从考题里那了了的几个字里,挖出那个人来。
只是还没等有什么思路,就有锦衣卫来报,“千户,客人来了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