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民偶尔得到点荤腥,连油渣都要榨干,哪里舍得留作他用?

        但对秦明而言,这却恰恰成了他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
        狩猎队在秦明的组织和带领下,深入山林愈发频繁,收获日益丰盛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量的猎物被拖回村子宰杀,除了分割好的肉食,处理皮革刮下来的那一层厚厚的、黄白相间的动物脂肪,每日竟能积攒下数十斤之多!

        起初皮匠们看着这些“下脚料”还不知如何处理,秦明一声令下,让他们将这些脂肪仔细收集起来,反复清洗熬煮去除杂质,凝固后储存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,几个硕大的粗陶水缸里,已经满满当当地塞满了凝固的洁白油脂,在角落里散发着淡淡的、特有的油腥气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碱面,市面上根本无从寻觅。此时北方人发面多用老面做酵头,南方或许有用酒曲的,但纯净的碱却非寻常可见。

        秦明熟知青史上的替代方案——草木灰!

        那些寻常可见的柴草、树枝燃烧后留下的灰烬,质地轻盈,内里却蕴含着古老的智慧——它的水溶液被古人称为“枧水”,富含碳酸盐,是天然的碱性来源,在不少地方的饮食和传统工艺中都有应用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料备齐,秦明便撸起袖子,亲自指挥村里几个手脚麻利的妇人开始试验制皂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先将稻草、树枝等燃烧后的草木灰收集起来,加水浸泡、过滤,提取出较为纯净的碱液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