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你中文 > 都市小说 > 国潮1980 >
        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

        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。

        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!”

        老阿訇坐在不远处的树荫下,手中捧着那本扉页写着“真主的语言和人间的诗句,都来自同一颗心”的《古兰经》。他听着听着,忽然站起身,颤巍巍走到队伍前,用沙哑的声音接了一句维吾尔语古诗,意思是:“最高的山,也挡不住向往光明的眼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全场肃然,继而爆发出热烈掌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幕被吴小川远程接入直播系统,实时传送到正在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创新论坛现场。会场内,数十位教育厅局长默默起身,集体签署《晨读推广三年行动备忘录》,承诺将“光读工程”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乡村晨读点建设。
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国家图书馆宣布启动“百年民间诵读影像档案计划”,全面收录全国各地原生态晨读场景,包括方言诵读、少数民族语言吟唱、残障群体多感官读诗等形式,永久保存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月后,一本名为《清晨之诗:光读运动十年实录》的新书上市,首印十万册当天售罄。书中不仅记录了米晓卉团队的历程,更收录了上千名普通参与者的口述故事。出版社特意采用环保纸张印刷,并在每本书封底印上一行小字:

        **“你读的每一个字,都在点亮一盏灯。”**

        某个深夜,米晓卉独自坐在书房,翻者寄来的信件。其中一封来自黑龙江漠河,是一位守林员写的:

        >“我和妻子住在深山护林站,冬天零下四十度,半年不见外人。去年你们寄来的便携音响到了,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准时播放晨读音频。听着孩子们的声音,感觉整个森林都在苏醒。前些天大雪封路,收不到信号,我们就自己编了一首诗: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