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那一个孩子,已变成千万个。
雨停后,天边出现一道彩虹,横跨整个园区。林婉清提议去新开辟的“记忆花园”走走。那里种满了各地捐赠的植物:漠河的兴安落叶松、海南的椰子树、内蒙古的梭梭林、云南的蓝花楹……每棵树下都立着一块铜牌,刻着一段与晨读有关的记忆。
走到一棵矮小的桃树前,米晓卉停住了。铜牌上写着:“2003年,甘肃酒泉某中学,一名自闭症男孩首次开口说话,是在晨读课上跟着全班念‘桃花潭水深千尺’。他说的第一句话是:‘我想去看看那个潭。’”
“这孩子后来怎么样了?”她问。
林婉清翻开记录本:“他现在是一名园林设计师,专门设计无障碍公园。这棵桃树,是他亲手栽的。”
米晓卉伸出手,轻轻抚摸粗糙的树皮。那一刻,她仿佛看见那个蜷缩在角落、拒绝与人对视的男孩,终于抬起头,走向春天。
傍晚六点,一辆军绿色吉普车驶入园内。下来的是位身穿旧式中山装的老人,头发花白,步伐稳健。他是李德海的老战友赵振东,曾是某边防团政委,退休后一直在边境线上义务推广双语晨读。
他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:一本用牛皮纸包着的册子,里面全是戍边战士们写的诗。有的字迹歪斜,有的夹杂错别字,但每一首都真挚得令人心颤。
其中一首让他当场念了出来:
>“界碑旁的雪莲开了,
>我对着它背《静夜思》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