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还剩最后五条没听。”她坚持道。
第五十条录音来自西藏那曲一所海拔四千五百米的村小。校长用藏语夹杂着汉语讲述了一个故事:去年冬天,暴风雪封山四十天,全校断电断粮。孩子们靠啃干饼维持生命,每晚聚在一起,轮流背诵《少年中国说》。最冷的那个夜晚,一个孩子发着高烧,还在坚持:“故今日之责任,不在他人,而全在我少年……”说完这句话,他昏了过去。
“我们以为他活不过去。”校长哽咽着说,“可第二天早上,他醒了,第一句话是:‘老师,我昨晚梦见米奶奶来了,她说我们读得好。’”
米晓卉听完,整个人怔住良久。她缓缓摘下耳机,伸手摸向桌角那本泛黄的日记本??那是顾承志留下的最后一本工作笔记。她在扉页写下一句话:“今晚的‘晚安诗’,换成《少年中国说》全文。”
消息传出去不到半小时,平台后台涌入数十万条留言。有人自发组织接力朗读,从北京到台北,从漠河到曾母暗沙,整整二十四小时不间断。凌晨两点,一位台湾退休教师发来语音:“我在阿里山脚下,此刻窗外星河璀璨。我要替八百名学生读一段:‘乳虎啸谷,百兽震惶;鹰隼试翼,风尘翕张。’”
米晓卉躺在病床上听了整整一夜。每当一段结束,新的声音便接续而起,如同潮汐不息。她闭着眼,嘴唇微微翕动,跟着默念。护工小陈发现,她的呼吸节奏竟与诵读声渐渐同步,原本急促的喘息变得平稳而深长。
天亮时,烧退了。
一周后,张家口坝上草原的新书院举行奠基仪式。天空湛蓝,风卷着草香扑面而来。米晓卉坐着轮椅出席,身上披着顾承志生前最爱的那件深灰色呢子大衣。林婉清亲手将一把铁锹递到她手中,铁锹柄上刻着四个字:“薪火相传”。
她没有用力铲土,而是将手掌贴在泥土上,轻轻摩挲。随后,她让人取出一只密封玻璃瓶,里面装着三样东西:一撮贵州山区的红土,一片敦煌莫高窟门前的沙粒,还有一张折叠整齐的纸??上面抄写着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。
“这是顾承志当年下乡时随身带的。”她解释道,“他说,只要把这些地方的‘声音种子’埋下去,总有一天会长出朗朗书声。”
众人静默。随后,吴小川带头,所有人依次上前,在基石四周填土。仪式结束时,一群牧民骑马而来,带来一面亲手缝制的锦旗,上面用蒙汉双语绣着:“草原上的灯,照亮了孩子的嘴和心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